香港小一自行分配学位重点分析
香港小一入学「自行分配学位」是现行小一派位机制的第一阶段,这里将详细分析申请时要注意的一些重点。如果你想了解整个小一派位机制的概要,请阅读:小一入学统筹办法。
在小学「自行分配学位」这阶段,全港所有官立/资助小学(统称「官津小学」,占整体学校约九成),会各自把 50% 的学位作为分配,每名学生只可以申请一间小学,但申请不受地区限制。能在这阶段成功获取录,关键在于你所申请的小学的竞争率,及和你一起竞争的学生是不是比你较有优势。
在小一自行分配学位的申请表格里面,只可以填上一间小学。
香港小一入学申请表
争逐自行分配学位,先了解自己的优势
在「自行分配学位」阶段中所收取的学生有两大类,分别为「必收类」和「计分类」。
什么是「必收类」:根据现行制度,官津小学甄选学童,必须先录取在校就读学生的弟妹或在校员工子女,这类学童的申请,必然会被取录,所以叫「必收类」。因为这个原因,这类学生又被俗称为「世袭生」。在「自行分配学位」中所收取的「必收类」学生,最多占学校小一学额 30%,如有不足之数,以原本预留作「统一派位」的学额填补。
什么是「计分类」:学校小一学额的 20% 至 50%,会根据「计分办法准则」所计得的分数,去决定派位的优先次序,简单来说,分数愈高,被取录的机会愈大,用这个方法录取的学生,叫「计分类」。
以下列出教育局规定的「计分办法准则」的计算方法。请在甲类条件及乙类条件各选一项,便会知道你子女所得的分数。
按照这计分办法准则,一个有「关系」的申请者,自然比没有「背景」的申请者,更大机会被取录。
例一:「自行分配学位」申请人数有 200,其中「必收类」有 10 人,那么便要从余下 190 人中,以「计分办法准则」甄选学生,最后录取 40 个「计分类」学生。这样,该小学用完了「自行分配学位」全部 50 个学额,但还有 50 个学额供「统一派位」使用。
例二:「自行分配学位」申请人数有 200,其中「必收类」有 40 人,由于「必收类」多过该校小一学额 30%,那么 30 个学额从「自行分配学位」中取得,另外 10 个学额需由原本预留作「统一派位」的学额填补;余下的 160 个申请人中,要以「计分办法准则」甄选学生,可以录取 20 个「计分类」学生; 由于 10 个「统一派位」学额已给予「必收类」学生,该小学只剩下 40 个学额供「统一派位」使用。
例三:「自行分配学位」申请人数只有 20,其中「必收类」有 2 人,由于申请人数少于「自行分配学位」,所有申请者均获取录,最后留给「统一派位」的有 80 个学位。
在例子一里,190 人竞争 40 个「自行分配学位」,如果你的「分数」不及其他申请者高,自然没有机会。
在例子二里,由于「必收类」申请者已占用了 30 个「自行分配学位」,这使竞争更加激烈,160 个「计分类」申请者,竞争 20 个「自行分配学位」,而「统一派位」学位只剩下 40 个,有 10 个学位给「必收类」侵占了。
在例子三里,由于申请「自行分配学位」少于原本供应的,「计分类」申请者就算只有 10 分,也会被取录。而且,剩下的「自行分配学位」会留给「统一派位」用,这大大减少了申请的激烈率。
注:官津小学可以在统一派位前,预留数个小一留班位,这些保留学位会从「统一派位」总额中扣除。以上的说明和例子并没有考虑这一点。
小学「自行分配学位」历年统计资料
我们收集了所有官津小学历年的「自行收生」及「统一派位」数据,方便你分析每间学校在「自行收生」时的竞争形势。
每年九月教育局会公布每间小学的自行分配学额数字,这些学额是全部学位的 50%。「自行收生」结束之后,大约到了翌年一月,教育局会公布每间小学的暂定统一派位学额。从这些数据,我们可以知道学校在「自行收生」时的竞争情况。
例子一:某小学自行分配学额是 75,这表示该小学总共有 150 个学额。「自行收生」结束后,教育局公布该小学只有 56 个学额留给统一派位用,这表示该小学已取录和预留学额共 150-56=94 个,这也说明该小学在「自行收生」时竞争激烈。
例子二:某小学自行分配学额是 50,这表示该小学总共有 100 个学额。「自行收生」结束后,教育局公布该小学还有 85 个学额留给统一派位用,这表示该小学已取录和预留学额共 100-85=15 个,这也说明该小学在「自行收生」时,申请人数很少,可说是供过于求。
分析总结
小一自行分配学位是小一派位的第一阶段,全港官津小学会各自拿出一半学位给「自行申请」,而每名学生只可以申请一间小学。表面看来,每名申请者都有一半机会获取录,但这是错误的理解。就拿 2016 年入学的派位数据来分析,申请自行分配学位总人数是 53,678,可供申请的学位总数是 24,273,结果 22,888 (43%) 人获派此类学位,当中有 11,430 (21%) 人是「必收生」,余下 11,458 (21%) 人则是按「计分办法准则」获取学位,最终还有 30,790 (57%) 人失落于「自行分配」,需要透过稍后的「统一派位」获派小一学位。由此可见,表面上是 53,678 人竞争 24,273 个「自行学位」,但这些学位有约一半是留给「必收生」的。扣除这些学额,每名申请者实际成功率可能少于 30%,如果加上按「计分准则」所得的分数不及同校竞争者高,成功机会更是微乎其微!另外,留意获派人数最终不等于可供申请的「自行学位」总数,原因有二:一是有些学校会「超收」,即是动用了留作统一派位的学额来满足「必收生」需求;二是有些学校会「收不足」,即是没有足够人数申请「自行学位」。
总括来说,自行分配学位是小一派位的第一阶段,每年只有约四成人获派此类学位,其余六成人需要参加俗称「大抽奖」的「统一派位」。能在自行阶段一击即中的,主要有三大原因:一是「必收生」,二是「分数高」,三是申请「非热门小学」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